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介绍 >> 正文 >> 正文

四时风物岁华中首博开年新展呈现岁时文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2/31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新年伊始,“四时风物岁华中”系列中的开篇之作:“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组件馆藏文物以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节令背景,以春节、立春、花朝、清明等节日为展示对象,通过“燕京岁华”、“祥源肇岁”和“瑞启春台”三部分内容,向观众展示京城春日里的节令习俗和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遗址遗迹。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燕京独特的岁时文化展览从“燕京岁华”启幕,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轮转不仅带来了四季景物的缤纷变化,也孕育了人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意识和顺时而为、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的岁时文化展现了传统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在世代相传的历史长篇中,形成了一幅生动温暖的岁时画卷。

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吴彬的《岁华纪胜图册》切中“岁时”这一主题,十二幅画分写一年中各月份的节庆活动,幅中景物,多著意变形,人物外形肖似陶偶;画树则矮圆,且枝干转折灵动。十二个月的标志性岁时节庆活动分别为元夜、秋千、蚕市、浴佛、端阳、结夏、中元、玩月、登高、阅操、赏雪、大傩,暗含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息观念。展览中以灯箱的形式呈现了画册第一幅作品——《元夜》,描绘了正月元宵节众人驻足赏灯的情景。

明吴彬《岁华纪胜图册》中的“元夜”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背景中,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自身生存需求都促使古代先民积极地探索宇宙、寻找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象授时”即是古人通过对天象与物象的观察来确定时间的方法,自然规律在农事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使人们具备了最初的岁时节令观念,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些以年度为单位的固定“节期”,展览的多件展品展示了先民们顺应岁序的生活图景。

东汉绿釉陶井

汉代黄釉谷仓一套粉彩耕织诗意图小盘在四只盘中。以“一画一题”的形式,摹绘了“耖”“大起”“耙耨”“浴蚕”“练丝”“灌溉”“祭神”“成衣”这八个耕织场景,两景绘于一盘,呈现了道光时期耕织图主题瓷器或受木版年画风格影响的特点,气氛热烈。盘身以金边勾勒,盘外壁绘三只矾红彩蝙蝠,盘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一套粉彩耕织诗意图小盘“渔樵耕读”的主题频繁出现于各种文物中,一件白地绿套料烟壶以白色玻璃为器胎,以绿色玻璃纹饰套于其外,呈现“渔樵耕读”场景。烟壶正面为童子牧牛和农舍图案;背面则为渔翁垂钓和樵夫的图案。

白地绿套料烟壶农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息习惯、文化信仰、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植根于岁时文化的方方面面,世代传习。清代画家王炳所绘的“燕京八景”图册以书画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北京地区八处代表性的名胜景观——“琼岛春萌”“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和“居庸叠翠”,同时也展现了北京四时各异却美意咸同的自然风光。

清代王炳所绘的“燕京八景”

“百寿团圆”人物多宝铜镜北方重镇的区域属性与国家都城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构成。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的融入,构成燕京地区独特的岁时文化。

辽代酱釉马镫壶由契丹民族的皮囊壶的器型演变而来金代铜镜在我国铜镜文化史上独具特色。鱼纹铜镜是金代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女真人所钟爱,这与“女真世居白山黑水间”、近水亲水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双鱼图案的造型借助鱼类生殖繁盛的特性,表达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

双鱼图案铜镜

“鹊桥相会”主题铜镜下图这件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以我国南方建筑的形式描绘了人们想象中广寒宫的样式,炫彩的螺钿光辉衬以黑漆底色,月宫跃然眼前:飞檐翘脊的楼阁、盘旋缭绕的云气以及枝叶繁密的梧桐丹桂……器物色彩缤纷,嵌法达到了软螺钿“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的艺术效果。

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张红燃爆迎新年郊祀是国家展面的岁时祭祀。明清皇家礼制中,对于天、地、日、月的祭祀分别在一年中的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进行。在祭器选择上,祭天用青色、祭地用黄色、祭日用红色、祭月用白色。通过这些祭祀,一方面祈佑国家风调雨顺,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仪式彰显“皇权天授”。

冬至于天坛祭天

夕月坛正位豆北方过农历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人们早早地在这岁末寒冬之中,开始了对新一年春天的企盼忙碌的采买、精心的布置以及虔诚的祝祷。除尘布新、张红燃爆,人们通过这样的空间净化和吉祥祈愿仪式迎接着新春佳节的到来。

清彩绘门神

清镂雕龙纹暗八仙碧玉圆插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在从除夕过渡到元旦的时间里,人们经历着一年中最重要的岁时通过仪式——团圆守岁。中国人固有的“重孝敬祖”“亲亲为仁”的宗族观念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乾隆元年皇帝元旦开笔

神祖楼,一种安放祖先牌位的小室、小阁子。祖先与家人同在,在新年之际要特别祭拜,具陈供品于先祖牌位前,全家整肃衣冠,以次拜祭。

明代沈昭“家居岁朝图”

清恭喜图按照清廷惯例,在元旦这一天的清晨要举行朝贺仪式。来自各藩属国的王子、使臣们要与本朝的大臣、臣妇等一起来给皇帝拜年。其中,王、贝勒、贝子集合于太和门,其余官员则在午门集合等待,而后,进入到太和殿举行大朝典礼。下图即表现了官员们在大清门前停车下轿准备入宫的场景。

清代宫廷在正月十五前后,于西苑三海或圆明园大行张灯、放烟火之仪。月色天光为烟气所蔽,位于宫苑内金鳌玉竦桥上的观者只感到目眩神移、震撼动摇,待烟焰散尽,九曲黄河灯荧荧如繁星。

“瑞启春台”:春日的节令文化“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仲暮之春的京城,鸟兽孕宁、万物威遂,人们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二月的花朝,三月的上巳与清明,女儿扑蝶赏红、士人觥筹唱和、亲人祭祖踏青,种种顺应时气的节令活动,展示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一件光绪粉彩花卉纹瓶,内壁施白釉,通体在白地上彩绘花卉纹饰——海棠吐白、梅花绽粉,一面有彩蝶点缀其间。瓶底书红彩“永庆长春”楷书款。

光绪粉彩花卉纹瓶

梅花随形笔筒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被称为“上巳节”每逢此时,人们即与亲朋好友结伴出行,到郊外水边进行祭祀仪式,祷祀驱除一年的尘浊污垢与灾祸邪祟,称为“祓禊”。自魏晋以后,人们将每年的三月三日定为上巳节,而修禊仪式也随着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进步,逐渐演变为文人临水流觞、赋诗抒怀的雅集活动,时间上也不再拘泥于上已当日。明清时期,京师人文荟萃,以“上巳祓禊”为渊源而举办的春季雅会层出不穷、主题多样。

清宴饮图插屏

檀木曲牌酒筹

漆耳杯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是我国古代历史故事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一直为后世画师所推崇和模仿。展览中所展的清代无款设色《汉宫春晓图》,在画面内容、布局和色彩方面与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汉宫春晓图》相近,或是以其为母本绘制,描绘了春日清晨汉宫中宫娥的游艺生活不少具有明显的岁时节令色彩。画面从左至右的主要活动包括:秋千之戏、日斗草、焚香博古、奏乐起舞、赏花扑蝶、抚琴对弈。

清代无款设色《汉宫春晓图》(局部)

清代无款设色《汉宫春晓图》(局部)(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