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介绍 >> 正文 >> 正文

厚文化薄读,遇见天坛见微知著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0/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诗词歌赋到发明创造,无不盎漾着中华民族充盈的智慧与文化底蕴。但是要谈到对古代历朝影响甚大的文化,祭祀文化绝对占得一席位。

所谓祭祀文化,即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祭天文化绵延约五千载,可谓渊远流长。

为了能够在祭祀中感知“天人合一”,祈祷王朝千秋万代,古代君王们还下令修筑祭天场所。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大祭天建筑群便是天坛。

天坛给华夏子孙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历史瑰宝。相信不少人曾踏足于天坛,在旅游观光中感知宏大的文化思想内涵,但是天坛中真正用来祭天的建筑是哪里?天坛中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对于真正想要了解天坛文化的观众来说,揭开这些极具文化“知识点”的谜团实属不易。

而北京卫视播出的最新一期《遇见天坛》,刚好为观众解读了这一“知识点”,节目内容不仅“就题破题”,更为观众揭开了诸躲让人困惑的天坛祭祀秘密,深挖天坛奥秘,让观众探究到更多掩藏在百年历史洪流背后的谜团。

更值得点赞的是,《遇见天坛》并非用严肃、沉重的宣教形式为观众填灌“知识点”,而是从内容打造、环节设置、主题分块的多维环节打造中,以慢浸润的形式进行科普,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历史底蕴丰厚的天坛文化,正因为如此,才广受观众好评。

深挖用户“嗨”点

平民化语态拉近受众距离

在观众转变为用户的互联网时代,单纯地想要靠内容取胜已经远远不能占据平台制高点,想要真正抓住受众的观看欲,还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深挖用户“嗨”点,用平民化、接地气的语态设置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加用户粘性,让天坛文化真正走入受众心中。

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不断革新,传统的“居高临下”式传播模式早已成为了过往云烟,而平民化、趣味性的“梗”式传播往往更易抓住眼球。

恰恰,这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在《遇见天坛》中得到了印证,节目巧妙地将这一大趋势运用到了讲述天坛文化中。

如为了增加节目趣味性,《遇见天坛》在节目内容特效打造上,便会时不时“埋梗”,增强与观众间的互动,用“梗”文化链接传受双方,让观众真正沉浸在节目中,在互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探究天坛文化的兴趣。

在第一期节目中,后期大神们就把蔡徐坤的一个类似“飞天”的动作玩出了“梗”既视感。特效中,蔡徐坤从天坛一路“飞跃”,到金字塔再到海洋最后冲破宇宙……鲜活动态的形象跃然于荧幕。这波操作不仅让观众在严肃的文化传输中感受到丝丝趣味,还引发了网友们的话题讨论,既符合当下受众趣味性审美,也为节目二次营销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节目中的一些趣味性小剧场的打造,也萌点十足。如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杨幂与黄明昊找寻天坛祭祀文化,就采用了穿越式小剧场打造,在古今对话中穿插天坛文化知识点,极具趣味性。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环节中,只有杨幂和黄明昊在小剧场中找到答案,该小剧场才会结束,不然的话该场景就会无限循环上演。这种“无厘头”式的知识传输既新颖又有趣,互动、文化传输、趣味三位一体,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新式沉浸式节目感受。

多维环节设置

有趣有料有内涵

纵观当下综艺市场,部分节目因为套路过多,节目反而衔接不够流畅,缺乏出彩的亮点,也给观众造成了理解与内容吸收上的困扰。

而《遇见天坛》在环节设置上摒弃了套路的形式主义,以每期探寻天坛奥秘主题的形式,将节目的所有环节以“串线”的形式衔接起来,继而在整个主线的基础上依据观众的兴趣点进行了多元化小环节分支性设置。

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因为主题是探寻中和韶乐,于是就在此条主线下带出天坛实习生们自制乐器、演奏、歌舞等小环节设置,丰富了主线的同时也鲜活地进行了天坛文化的输出。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也是如此,为了丰富“寻找真正的天坛祭祀地”这一主题,兵分两路的实习生开始了探寻之旅。这次“旅程”分别设置了深究回音壁原理、圜丘坛数字之谜探寻、皇穹宇,皇乾殿探秘、解说祭祀那些事等多个环节。看似是零碎的小游戏,但实则将各个答题、找寻、探秘小游戏串联便能够充分了解到有关天坛祭祀的各种知识点。由此可见,节目环节设计之匠心。

除此之外,《遇见天坛》还给实习生们放权,让他们回归到观光者的身份,以游人的身份在天坛中找寻自己想要了解的天坛故事。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杨幂和黄明昊就开启了“寻找杨幂儿时拍照地”这一自我探寻之旅。

两人通过向专业老师询问,外加与老照片中景物进行对比,找到曾经的拍照地点,并在相同位置以相同动作再次拍照打卡,让节目在时空重叠中了增加了几分情怀。

节目中NPC的设置也完全是天坛各部门工作人员本色演出,每期涉猎到的每个部门,NPC都不一样,不同的NPC与实习生们进行协作交流,既增加了节目的新鲜感,也真实还原了天坛人的工作日常。

不生硬、无套路,一个主题带出一个链条上的小环节,《遇见天坛》的这种多维环节设置在契合观众趣味化需求的同时也丰满了节目内容,让天坛文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中逐层输出,为中国传统文化“出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厚”文化“薄”读

百年文化传输“易”起来

有着数百年文化史龄的天坛就像是一本晦涩难懂但又寓意丰富的“书”,“书”中汇集了中国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和民族记忆。

而如何将这本“厚”文化满满的瑰集读“薄”、读透,让观众真正感知到天坛文化的历史魅力,其中着实有不少讲究。

《遇见天坛》除了以平民化语态进行文化传输,与多维环节设置上进行文化逐层渗透以外,还采用了以主题分块式进行知识层次划分的节目模式,有条理、有秩序,将悠久深远的厚文化一层层拆破茧剥丝般地呈现给观众,满足了观众迫切想要了解天坛文化但又由于文化过于冗长而找不到头绪的烦恼。

最新一期节目中就围绕“祭祀”这一主题,揭开了古代祭祀的神秘面纱,让观众们学到了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天坛祭祀文化和古建筑群的建筑寓意。

像节目中通过冯绍峰、苗苗、李治廷等人在圜丘台上进行数字解密,为观众们展现了“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阳数九或九的倍数,寓意九五之尊。圜丘内外两重坛墙,俯瞰整体,内圆外方,寓意天圆地方”等知识点,文化精华满满。

在实习生们的探寻之旅中,还首次为观众们呈现了天坛中未开放区域——皇穹宇殿内,即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让观众们一饱眼福。

天坛文化分块讲述,让“厚”文化真正“薄”了起来,更利于观众吸收接纳。除了“厚”文化“薄”读,《遇见天坛》还通过许多“小心机”、小细节上的设置为天坛文化传输赋能,辅助观众对天坛文化的吸收和接纳。

如在整个节目的讲述中《遇见天坛》摒弃了以往生硬的主播朗读式,而是将天坛中的神兽“螭”作为主体视角,以“神兽说”的模式来推进节目进程。萌系神兽既带动了节目氛围,也增加了天坛文化的代入式体验,让“高冷”的文化变得柔软了起来。

天坛文化探秘还在进行时,在接下来,《遇见天坛》又会揭开天坛怎样的神秘面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