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门票:旺季(4月~10月):(11月~次年3月):(含大门票、神乐署、斋宫、祈年殿、圜丘、回音壁):旺季;淡季
南门进入,按照顺序游览。
从昭亭门(南门)进入,按照顺序游览。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下层直径,上层直径,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
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
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
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
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天心石——天坛圜丘位于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
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
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
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
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厚,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
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米,围墙高。
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
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长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
名字虽叫桥,可是没有桥,更没有桥翅儿,这是为什么呢?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
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早年间,听老人们讲:明朝的燕王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决定在北京南郊兴建一座天地坛,来祭祀天地,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天地坛要修成“天·地”两个境界。
后来祭坛修好了,永乐皇帝前来参观,只见坛的北墙是圆的,南墙是方的。
北圆象征天“圆”,南方象征地“方”。
再看坛内的大祀殿又高又大,直上云天,仿佛天上的宫阙一般,心中非常满意。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仅有北圆南方的天地墙,高耸入云的大祀殿,而没有一条通天的大路,还是不够气派啊。
于是,他又吩咐工部大臣:要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条天道,使皇帝步步升入天庭。
并且说:“限你两个月修成,到时要是修不好啊,是要拿你治罪的。
”工部大臣领了皇上的口谕,心里烦得不得了,他想不出修天道的法子,但皇上的话又是金口玉言,谁敢不听呀?于是,就把北京的建筑工匠都抓到天坛来了。
他先把皇上的旨意说了一遍,叫他们在一个月内将路修好,否则一律杀头。
这可把工匠们难住了,这样的路见都没见过,可怎么个修法啊?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
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
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
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
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
就在这时,从人堆里走出一个瘦老头儿,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工部大臣面前,从容不迫地说:“这路我可以按期修好,但有一件:凡是跟我干活的,都得给双倍工钱。
”大臣满口应承。
这瘦老头儿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瓦匠师傅,他受过名师指教,不仅瓦匠活样样精通,还是一个天才设计师,经他手盖起的宫殿楼阁呀,那是不计其数。
北京城的工匠师傅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
他刚才一到这儿便把周围的地形看在眼里,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修路的方案。
工匠们见是老瓦匠师傅领了头,心里也就踏实下来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大伙就在老瓦匠的指导下,动手修这通天路。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人们凿石的凿石,砌砖的砌砖,不到一个月的工夫,路就修成了。
这条大路路面宽阔,气概非凡: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玉帝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整个大路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三尺,北端高一丈有余。
这样安排,不就象征皇帝步步升高,直达天庭了?祈年殿——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
清乾隆十六年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祈年殿是一座直径,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