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在首医校园里,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起科研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他们勤耕不辍,求索不止,为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出了有益贡献。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首医“科研精英”人物,聚焦师者风采,讲述科研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去年,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开讲啦》青年公开课上,首都医科医院王拥军教授在接受央视主持人撒贝宁采访和发表演讲时所表现的睿智、幽默和健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在采访王拥军教授之前,曾读过他的著作《脑海深处》,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以生动的故事开端,进而引申到脑血管疾病专业领域研究,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高深的科研显得不再乏味,反而散发出引人入胜的生趣。显然,这是一位有故事且会讲故事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年5月,王拥军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这是继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后,王拥军教授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科技人才奖励。被问及获奖感想,他说:“其实这个奖章不是颁给我个人,而是颁给整个团队,虽说荣誉只是一个符号,但这份荣誉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对整个团队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经历了曲折和困难,可始终目标坚定,如今回首过去,确实收获不少:中国第一个卒中单元、NEJM中国神经病学第一篇论著、连续七年Stroke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谈及个人荣誉,王拥军教授总说这是团队共同努力才有的成绩。
作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防治研究及临床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年来致力于促进脑血管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提高我国脑血管病防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近5年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SCI论文余篇,其中在脑血管病领域顶尖杂志《Stroke》上发表论文20余篇,是国际单中心在该杂志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心。
特别是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CHANCE)成果发表在国际最权威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使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显著提升了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年1月24日,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布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AIS)新指南,CHANCE治疗方案被作为一条单独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推荐,美国卒中协会的指南介绍要点里还特别介绍了这一更新对美国指南和未来实践的影响。
自己的研究结果能被国际指南采用,这是每一位临床科学家梦寐以求却又可遇不可求的。“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王拥军教授在年岁末引用莎士比亚一句名言总结了多年来全身心投身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流金岁月。时光回溯到年,王拥军教授留美归国第一年,医院整个神经内科只有一名硕士生导师,只有一人有博士学位,科室势单力薄。筚路蓝缕,玉汝于成,18年后的今天,医院神经内外科的学术影响力已在全国排名第一,完善的科研团队亦可接轨国际标准。现在作为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壮志酬筹,他说:“医院的神经学科不但现在第一,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保持第一,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同时,医院搬迁新址这一契机,我们正在酝酿一个重要转型,做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年北京脑血管病论坛
接轨国际创造医学奇迹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启动了非传染性慢病的防治研究,作为这个专项设计专家组组长,王拥军教授一直在思考,十三五的主要产出是什么?除了论文、专利、产品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他认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产出,就是打造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培养一支称职的临床研究方法团队。
王拥军教授认为医生按品质可分为四个级别:规培中的医生、合格的医生、优秀的医生和卓越的医生。规培中的医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训的医生,不能完全独立行医,他们的医疗行为尚不规范,不能正确诊断和处理患者;合格的医生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循规蹈矩,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指南,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这是独立行医的底线,也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优秀的医生则能够更为灵活地应用知识,在指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患者进行分层和个体化治疗,他们更看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单独疾病的治疗,他们是医学的将才,是临床的能工巧匠;而卓越的医生,除了医治病患,救死扶伤,还能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方式、新的学说、新的手段、新的指南,他们的工作,受益的不是一个患者、一个案例,而是一群患者、一个行业。“然而,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临床科学家培养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生,但是还缺乏卓越的医学科学家。”王拥军教授说,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我们的底线,优秀是我们的追求,优秀的医生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而卓越的医生会创造一个时代的奇迹。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全民健康,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临床医学科学家这个队伍就必须要补上来。
“我非常赞同校长尚永丰院士提出的‘医疗服务是立院之本科研创新是强院之路’这一理念,除了做临床以外,除了成为一名好医生之外,卓越的医生一定是对科研创新有贡献的人。科研和临床不是两相对抗的关系,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中国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病例资源,然而中国的科研产出还不尽人意。医院,医院,主要责任应该是通过基于临床的科研创新,医院贡献方法和经验,而不是把医院来。医院不是说看的病人多就是水平高,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国际指南中,要看哪些研究数据、哪医院贡献的。首医医院,如果只出产品,只出医疗,这不足以体现首医人的初心和使命。”王拥军教授说,医院向学校汇报全年工作情况时,医院这一年对全球医学做了什么贡献,改写了哪些国际指南,创造了什么新方法,医院看了多少病人,创收了多少。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以前做科研只能靠自学,而现在的医学生总体来说临床研究方法还是越来越熟练了,因为现在有了很多培养体系。比如我们现在的毕业生做临床研究,基本上会让他们再攻读一个临床研究学位,同时接受专门的临床研究培训,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地掌握临床研究方法。卓越医生最基本的特质,一个就是主观愿望,自己想做,想对这个学科的指南、对科技有贡献;第二个就是客观能力,要有这个实力去做。总之要做好临床研究,热爱与方法缺一不可。”王拥军教授补充道。
慧眼赤心识才爱才敬才
话题只要涉及两类人,王拥军教授的脸上就一定会自带光芒,一类是家人,另一类就是人才。王教授说到自己医院挖掘引进的人才时喜悦的神态颇具感染力,那种爱才惜才的热情,那种溢于言表的深情,很是打动人。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医院神经病学团队获得神经病学全国科技影响力第一名,和神经外科一起荣获全国同一学科内外科双第一的美誉。王拥军教授说,当时我的学生王伊龙把证书抱回来,看到证书后我感慨万千。当年伊龙加入天坛神经病学团队时,刚拿到硕士学位,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成长为整个科研团队的一面旗帜,科研和管理都做得非常好,他的无悔青春是和团队共度的。而在这个团队里,像伊龙这种用青春见证脑血管病研究历程的实践者,还有很多很多……
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奖牌
关于人才培养,王拥军教授坦言道:“学生多了,不见得个个都能成为卓越人才,但作为老师,一定要拥有一双慧眼,准确解读学生的特质。有的学生天生就是做好大夫的料,可有的学生可能更适合做研究,更适合做管理,更适合去一线收集数据等等。其实岗位不分高低,你只要了解他的专长,选对他的位置,人尽其才,他自己就会有成就感,也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王拥军教授培养学生,并不教细枝末节的东西,主要帮助他们制定目标,教他们如何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的表达方式和有效的社会沟通方式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在他看来,慧眼识珠,找准学生定位,训练有素,注重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则。
王拥军教授的在读博士生陈玮琪说:“我是年看了世界卒中大会报道王老师的CHANCE研究成果后下定决心要跟着他学习的。后来谈到那次大会,王拥军教授说当时只有他一个黄皮肤的人站在会场上,感觉特别孤独,这几年去的人慢慢多了,虽然声音还没有那么强,但总体来说好了很多,毕竟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强,这需要一个过程。王老师也会尽可能给我们创造机会,带我们出去汇报、交流、学习。这个平台非常难得,作为学生,我们不仅站在中国脑血管病研究最顶尖的平台,还能对接国际视野,站在这个平台上,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求卓越?所以王拥军教授对医生等级分类的阐释,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他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卓越的医生,为国内国际指南贡献方案方法,这是长远目标。具体到学习和研究,他虽然不能每时每刻都能耳提面命,但是只要你需要他,总能随时找到他。他会给我们制定阶段性目标,适当施压。拿我自己来说,我年6月来的团队,当年12月他就要求我发表一篇文章,当时我觉得这么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但他说一定要写出来,也一定能写出来。他为我提供思路和指导,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在他的督促和鼓励下,我最终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到现在已经发表了80多分的论文了。虽然离卓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跟着王老师,跟着团队,我相信自己不会掉队。”
谈到发掘人才,王拥军教授最为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最专业的人来做最专业的事。比如对自己发掘的“统计天才”潘岳松,王拥军教授也是赞不绝口:“他对SAS软件(统计软件名称)理解很深、反应很快,只要给他提需求,他很快就能把程序编出来。把他引进医院以后,现在我们在国际上发的大影响力文章的数据,统计都是由他做的,他现在做数据是团队中间较强的一个。这几年我又让他回首医读了统计学的博士,现在还没答辩但发表的SCI论文就已经超过分了。”潘岳松说:“王教授总说他只要看一个人的眼神,就能知道这个人行不行,其实这得益于他超强的领导能力和超前的战略眼光。我当时选择了天坛,选择了这个团队,就是佩服于他的战略高度和规划布局,感动于他的满腔热情和责任担当。”
有理想,有担当;有高度,有情怀。在发展临床和科研创新的实践中,王拥军教授身体力行,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为实现天坛梦、健康梦不懈奋斗,为解决人类脑血管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有所呼,民有所求,我有所应,王拥军教授说:“十九大将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老百姓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医务工作者,唯有开拓创新,继续前行,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众望。”
作者:党委宣传部
文字编辑:朱莉
美编:阿尔曼·阿山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学校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