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古建筑中,我最喜欢的当数天坛。在汉白玉围栏的层层托举中,它肃穆而庄严。祈年殿蓝琉璃瓦拥戴着大金顶,仰望着宇宙的浩瀚碧空,浑然天成,至尊至上,不容置疑。然而,被白雪覆盖的天坛更加宁静庄重,蕴含古往今来的神秘。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占地约万平方米,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青石,据说它象征着长白山,共为八石。
通往祈年殿必经七十二长廊,连檐通脊,覆绿色琉璃瓦。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宽5米,总长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古柏成林的天坛公园,雪压枝头,柏树籽却一个个露出笑脸。
俺瞪大眼睛,期盼用最大的视角去欣赏天坛美景,请跟我来……
铺首阔口大张敞开朱门……
九九门钉,金光灿灿。
顿时眼前开阔,天坛祈年殿凸显!
天坛公园里的工作人员,正齐心协力的忙着铲雪清路……
白雪皑皑,天地一体,心旷神怡!
巨型炉鼎上八卦图清晰可见
棂星门之一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天坛祈年殿的东南角有一个绿色琉璃砖砌成的圆形砖炉称“燔柴炉”,是用来焚烧供品用的。炉北边放置了八个燎炉,是给清朝的前八位皇帝焚烧供品用的。
燎炉
冰清玉洁,龙女我来了!
建于明·嘉靖九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
回音壁。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中间为皇天上帝的神牌。
雪之浪漫,清澈清新……
正当我满目冰天雪地,一派洁白宁静之时,忽然间,祈年殿前拉开警戒线,原来是巧遇祭天礼仪即将上演……
祭天礼仪。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天坛祭天大典表演,逢农历龙年大年初一,北京天坛公园上演气势恢宏的祭天大典。
击鼓鸣钟,声环磬韵,中和韶乐,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
内廷侍从手持静鞭昂首挥舞,只听见“啪啪啪!”三声响亮的震鞭后,由名演员组成的祭天仪仗队伍,从天坛西天门到祈年殿南砖门一路行进,展示静鞭、罡筒、兵器、旌旗、幡幢、宫扇、伞盖、金八件等仪仗器物,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内廷侍从等历史人物各具神态,其中穿插鸣静鞭、文武大臣行撞肩礼、跪拜迎驾等表演环节。
各种仪仗按祖制和严格的祭天体例进入祈年殿,文武百官肃穆而行……
声势浩大、站列、进退,井然有序。向上天进献乐舞的歌舞生上场……
代表皇权威仪的龙纹五色伞盖……
皇上身着蓝色龙袍出场,以示对上天的敬畏和虔诚。
正黄正蓝正白,彪悍神勇的武士。
龙飞凤舞,宫扇并举……
各种仪仗执事,站立排列就序。
文德舞舞者则手执羽毛及古乐器,载歌载舞,舞姿优雅,进退有序,寓意天下太平,民众吉祥。皇帝在歌声舞影中向上天敬酒致意……
皇上接过祭酒,拜祭上天,感恩上苍,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18类件乐器。分别是编钟、编磬、镈钟、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节等。
金龙腾舞,皇天后土佑我中华,祭天大典岁岁绵延不断,国泰民安,中华强盛!
向上天进献乐舞,表现文治武功、天下太平。名乐舞生分别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武功舞者手持斧头盾牌,跳干戚舞,舞姿威武刚劲,象征四海平定,江山统一。舞蹈分为三段八十八式。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表演结束,小太监也疯狂一把!
和游客合影留念
这哥仨好奇的在观望祈年殿内……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祈年殿前祈福留影
我那小熊也不甘寂寞,端座在绿色龙纹琉璃瓦上拍照。
告别天坛,原路返回,出东门……
五爪龙纹,皇家所为。
长廊上摆放着北京老大妈手工编织的工艺品栩栩如生,超级可爱!
手工制作的民族风棉鞋、棉靴精美实用。
路边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灯结彩,喜迎新春!祝愿国泰民安,家家户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苍天为上,万物位焉,万物育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