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明清皇家祭祖之地,建筑文化契合之所北

来源:天坛 时间:2023/6/14
白癜风那些药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dfyw/
太庙

北京作为古都,建筑多以明清两代为主。建筑的杰作,非故宫莫属,众人皆知。但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有些人可能由于时间,或由于知名度,或由于等等原因,没有去太庙走一趟,实属小遗憾。

松柏红墙

第一次听闻太庙的知名度,也是挺神奇:它是众多情侣拍摄婚纱照的地方,此言不虚。当年明成祖以及诸多太子庙种植的松柏,如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夏日郁郁葱葱。绿树与皇家的红墙、黄瓦这些美景作为拍照的场景确实漂亮,相得益彰。

一、太庙的历史沿革

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格局。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年),嘉靖二十三年(年)改建。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太庙面积为平方米。

太庙在明朝时归内府神宫,清朝时归太常寺。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庙。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两年后归内政部。民国二十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理周恩来将太庙划拨给了总工会。太庙从此变为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等。

在儒家经典《周礼》的《小宗伯》和《考工记》中两次提到宗庙:“左宗庙右社稷”。皇帝的金銮殿是坐北朝南的,皇帝的祖庙放在左边(东),社稷坛放在右边(西)。

由此可见,周礼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年悠久的历史,礼数是断不可少。满清末期,礼崩乐坏;民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老百姓收入增加,从普遍填不饱肚子到物质生活丰富,在到21世纪中叶的民族伟大复兴,相信、坚信礼数的时代不久将至,切不可崇洋媚外,尤其是倭寇那点所谓变态的礼数。在此感兴趣的建议可以读一下辜鸿铭老先生写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书中对日本礼数有一段说明。

太庙平面图

二、游览太庙介绍

1、从南门进入后,东面是牺牲所和井亭。

井亭井亭内部顶结构

井亭修建于明朝,高度8.55米,是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亭。

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盝顶的特点是顶部是平的,有四条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用于殿阁的顶部就是封顶的,但用于仓库的、井亭的就不用封顶,而是露天的。顶部开口为了光线能够进来以方便看清水井里的下面。

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的建筑中很多房屋都是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就是盝顶,正定隆兴寺内的明代龙泉井亭也是盝顶。下图是隆兴寺的重檐盝顶结构图。亭内有口宋代的古井,当地人称为八角琉璃井。

在太庙的井亭,亭内正中有水井一口,主要是入涤、治牲取水的地方。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柱间的坐凳是现代加上去的。

太庙井亭

现在有盝顶的井亭并不多见,在北京故宫里面大约有27座,再就是太庙、天坛、先农坛有少数存留。

太庙牺牲所建于明朝,祭祖使用的牛、羊、猪等均在此宰杀。正门坐东向西,黄琉璃瓦硬山顶。

牺牲所牺牲所正门

北殿在正门旁,也是黄琉璃瓦硬山顶。

牺牲所北殿侧面山墙牺牲所琉璃雕塑牺牲所屋脊牺牲所脊兽牺牲所鸱吻牺牲所屋脊兽

治牲房在正门内,黄琉璃瓦悬山顶。

宰牲亭在治牲房里,黄琉璃瓦重演歇山顶。

这两处建筑因为在内,大门目前紧闭,不得入内。

琉璃脊饰。作为一种防水、光泽、耐用、美观的屋顶琉璃瓦,以黄色最为尊贵,绿色次之。太庙屋顶使用的都是黄色琉璃瓦,体现出在皇城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建筑物传统上是以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上安放一些瓦质或陶质的小兽,就是所谓的“六兽”,合称五脊六兽。

关于五脊六兽会在享殿时具体介绍。

乘凉纳暑

2、五彩琉璃门

这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

太庙琉璃门

太庙建筑和皇宫一样,以黄、红二色为主调,黄色在古代人们心目中是最高贵的。红墙黄瓦是皇帝至尊至大的标志,太庙供奉的都是故去的皇帝,所以太庙建筑中各式各样的屋顶,都是用黄色琉璃瓦来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除了皇宫、太庙和陵寝以外,一律不得使用黄色的琉璃瓦。太庙的门窗,高高的围墙,都是用红色,这也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因为红色属火,被看做吉祥、胜利、成功的象征。但是为什么琉璃门会使用绿色的琉璃瓦呢?绿色即是五行中的青色,象征春天草木萌芽的颜色,方位在东,所以采用了绿色的琉璃瓦,其目的是对在世和已经去世的皇帝加以区别。

用于祭祀(太庙、陵寝)用绿色,这在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皇家建筑的规范,是不能破例的。

琉璃门近景琉璃门北面

太庙琉璃门的琉璃瓦和构件都是乾隆时期重修的,历经几百年颜色依然鲜艳如初。琉璃门有黄、绿琉璃瓦,围墙是红的,基座的汉白玉是白的,基座旁边的砖是青灰色的,可说是五色杂陈,所以俗称“五色琉璃门”。也有一种解释更加简单:“五色琉璃门”是“五座琉璃门”,“色”和“座”音近相讹传之误。也自成一说。

屋脊三兽琉璃门屋脊三兽琉璃门红墙戟门桥与琉璃门琉璃门瓦当琉璃门全景

3、戟门与戟门桥

过了五彩琉璃门,就到了戟门。戟门建造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年),是太庙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间装饰丹陛。

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枝。大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掠夺走了金龙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戟门

戟门桥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对桥身及栏杆进行改建中,并引护城河水流经桥下。背倚戟门,东西井亭相伴,向西与端门相望。

该桥宽8米,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两座供常人行走。

戟门桥

戟门东侧的井亭,高8.55米,始建于明代,是一黄琉璃瓦盖顶的六角亭。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内正中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

井亭顶部结构戟门东的井亭戟门屋脊戟门桥倒影

戟门桥望柱。望柱也叫栏杆柱子。柱头装饰花样繁多。太庙的望柱以龙纹、凤纹为主,搭配云纹陪饰,立体感极强。

戟门桥望柱戟门桥与琉璃门

站立于戟门桥上,可以远眺中信塔。

中信塔

4、前殿(享殿)

走过戟门,引入眼帘的就是雄伟的享殿了。戟门开的次数很少,去过很多次,只遇到了一次开了戟门。

享殿正面

享殿又称前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的享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

前殿两庑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的是有功的皇族神位,如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等;西配殿供奉的是有功的大臣神位,如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被封三等伯的张廷玉等。

太庙享殿太庙享殿侧面

太庙的祭祀大典是我国古代祭祖制度和礼仪的集中体现。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制,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节、逝去皇帝的忌辰,都要在太庙致祭,每年四季首月的祭典称“时享”,岁末则要对所有供奉于太庙的神主举行合祭,也称“祫祭”。

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享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奠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到享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

太庙享殿正面太庙享殿近景太庙享殿太庙享殿侧面

太庙的匾额。该字出自谁之手,目前正史没有详细资料记载。一些历史学家根据推断得出证件指向了顺治皇帝。

这个证据就是:今日高悬于紫禁城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牌匾。这个出自顺治皇帝之手,比对“太庙”匾额上文字,用笔的特点和书法风格一脉相承,神韵相通。

太庙匾额

享殿的螭首。在大雨天气可以观赏到龙(正式叫法不是龙,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头吐水景观,螭首位于各个殿汉白玉台基外侧、须弥座与栏板之间,突出的大兽头角石便是螭首。主要是装饰作用以及排水。

螭(chī)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享殿螭首

太庙享殿屋脊九兽。脊兽的排列、数量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必须按三、五、七、九等单数。只有太和殿装饰了十个脊兽,其他殿按级递减,太庙享殿供奉的是先皇,故仅次于太和殿使用了九个脊兽。脊兽排头为骑凤仙人,后依次为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太庙前殿屋脊九兽太庙享殿屋脊九兽

享殿丹陛尤为壮观。丹陛随阶分为三座,各为整块青石,分别雕有显示尊严的“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丹陛浮雕图案从上到下排列顺序一致,都是上双龙,中狮子,下海马(太庙丹陛上的汉白玉“石雕马”俗称“海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为入水之龙马,寓意祖国江山永固祝福人民快乐吉祥,是中华文化中吉祥文化的体现)。

享殿丹陛享殿侧面走廊

5、祧庙

从侧面路过中殿,这块不做介绍了。直接到了祧庙。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这里就有疑惑了?

太庙三大殿最后一个大殿,为何不再称“殿”,而改叫“庙”并冠以一个很生僻的“祧”字?不仅如此,故宫三大殿的平台须弥座是连在一起的,呈现一个“土”字。而太庙大殿的平台虽也呈现一个“土”字,但到了寝殿就截止了。后面的祧庙单起一个须弥座,中间还隔了一道墙体,有三座门连接。

祧庙螭首

祧庙三门的屋脊及神兽错落有致,栩栩如生。

祧庙屋脊祧庙脊兽

接着说上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礼数问题?

皇帝祭祀祖先虽然可以十分排场,但也不敢乱了规矩。他们面临着一个极大的矛盾,祭祀祖先追祭到开国皇帝,那么开国皇帝的父母怎么办?不祭吧,明明是祖先,祭吧,虽是祖先却不是皇帝。好在封建社会总有那么一批人研究这些问题,竟然也解决得井井有条。这办法就是:另立一院,另设一庙,专供开国皇帝以前的祖先,这庙就叫“祧庙”。太庙的三殿就是这样的祧庙。这办法既符合祭祖的要求,给了当百姓的祖上一定的荣耀,也没有违反君权至上的根本的封建礼制原则。

祧庙三座门

出西北门,也就算出了太庙,再往北就是护城河与柏树,还种植了很多花草,夏日在这乘凉避暑的游客很多。其中有一处地方需要驻足留意——明成祖手指柏。

手植柏介绍明成祖手植柏

这手指柏树有一段历史是这样讲的。

永乐元年,朱棣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陈瑄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之宏愿。

明代时在皇家园林、陵寝和坛庙等处植柏,其工程浩大,由宫人(太监)和工部的官员负责领导。植柏完工后,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管理,十分细致,故成活率很高。

当时植柏也是很有讲究的。柏树主要分为“侧柏”和“桧柏”两种,像故宫的御花园种植的就是桧柏。因桧柏到中老年成树后更显的古朴蟠虬,和我国精美的红墙黄瓦古建相映生辉,为世界园林景观的一绝。(太庙古柏)

太庙柏树侧柏

太庙古柏的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肃穆、清幽的环境。原宫禁时,林中成群灰鹤栖息,冬去春来,为城中野景。

在柏树周边,也种植了一些其它花草,夏日要属八宝花最耀眼。

太庙八宝

八宝花,生于海拔-米的山坡草地或沟边。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效。治喉炎、热疖及跌打损伤。

这种花栽培容易,北京住户喜在室内栽培。花浅红白色,作观赏用。

八宝花狗尾草墙头草公园小路红墙绿树红墙绿树

在太庙东侧有林荫道,幽静悠闲之路。道路东侧是一个花园,有假山流水可供欣赏。

太庙东侧林荫道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东门出来。就是醒目的一块牌匾“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是封建社会彻底终结的一个小标志,也是人民的胜利。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至上。

说起这个牌匾上的题字,有一段小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批准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主席亲书匾额。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宫正将太庙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富涵文化价值的学校和乐园。

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