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资源 >> 正文 >> 正文

肖复兴重温记忆里的北京与流年丨文稿

来源:天坛 时间:2023/2/15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非常感谢大家,我来到这里,其实心里很忐忑。虽然我是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除了北大荒的六年其他时间都在北京度过的老人,对北京并不陌生,但是让我来谈谈北京,我觉得非常忐忑,因为北京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难免会挂一漏万。所以,我还是谈一谈自己最熟悉的北京的角落,从角落看北京的某一个面,如果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就算达到目的了。那么,我今天就谈三个方面:一是前门,我在这里长大,这些街巷不知道跑过多少次;二是西打磨厂街,我小时候住在这条老街;三是粤东会馆,我所住的老院。我在《我们的老院》这本书里写的实际上就是童年的粤东会馆,这个会馆现在还在,但是绝大部分被翻新成了一座完全崭新的会馆。我谈的这三个方面,也是给大家提供一点认识北京的途径、了解北京的参照。

前门

前门,对于北京尤其是老北京,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的老北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前门,可以说北京的历史就塌了一半。现在的前门,虽然建起了新的牌坊、新的大街,但与我小时候所认知的前门相比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跟历史中的前门的位置、作用也不能同日而语。

前门为什么重要?前门的重要性是怎么形成的?一个历史街区的形成,是时间的积淀,而不是人为的打造,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北京、建设新北京、维护老城区是至关重要的,是城市建设的伦理、历史根据。如果我们摒弃了这一认知,我们就会缺乏对历史街区的全面认识。北京有很多历史街区,其他地方我不讲是因为我不甚了解,但前门我很了解,因为我就在那儿长大。在我看来,前门的历史形成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

明朝迁都北京,大运河的终点从什刹海南移到了现在的东便门、建国门这块儿。东便门现在留下了一段明城墙,城墙角楼下面原来有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实际上就是大运河原来的漕运码头。粮船浩浩荡荡,从东往西,到了城墙往北拐弯,拐到了什刹海。什刹海的繁荣,跟大运河的漕运是分不开的。什刹海的水系是西山水系跟大运河水系的交融。没有这样的水系,北京城就没法“活”。

到明朝迁都北京、大运河南移之后,东便门角楼的下面就是大通河。所有运船、各种东西就到这来卸船。你要看老照片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地方有一条很宽的河,石桥也挺宽的,起码有二环路那么宽,对面就是现在的云腾会馆。在这个地方有一座叫蟠桃宫的庙,“三月三到蟠桃宫逛庙会”,是当时北京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蟠桃宫为什么热闹,就是因为漕运码头设在了这里,一下子就把南城这块带动起来了。漕运码头离着前门很近,从东便门到崇文门一里多地,“门见门、三里三”,从崇文门到前门三里地,一共加起来四里多地。漕运码头南移带动了南城的发展,大通河又与护城河连成一片,就像从前门到崇文门、东便门的地铁一样。一些小船运东西就通过护城河运到前门,前门地区也就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

明中期发了一场大水,城要被淹,皇帝就下令在护城河开一道泄洪用的口子。这道口子从哪开的?就是从现在前门火车站那个位置。这道口子冲开了以后,渐渐形成了一条河。这条河就是现在我们叫的三里河,跟现在西城三里河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在前门地区修建的三里河公园,实际上就是沿着这一历史而建的。

三里河形成了,沿途的所有地名都跟“河”有关系——水道子、鲜鱼口、东河槽、西河槽……三里河的边上是鲜鱼口,鲜鱼口连着大栅栏,前门街区东侧头一个就是我小时候住的西打磨厂街,往西走就是西河沿。护城河沿着西河沿一直往西是相当宽阔的,现在故宫还留着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画的西河沿的图,帆樯林立,店馆林立,相当气派。

三里河往南流,流到了左安门。有了大运河,再加上护城河,这个水系就形成了前门地区发展的重要地理因素。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没有水城市就不会存在。你看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没有不是依水而居的,北京城如此,中国其他的大城市也是如此。没有水,人就没有了生命,城市同样也没有了生命。水,是前门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地理依据。

(二)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前门这里的戏院是最多的,你现在还能找到它们。现在的广和楼是前门地区最老的一家戏院,原来是查家自建的戏楼,现在牌子、地方也都还在。大观楼、广德楼……这些戏院基本上都集中在前门地区,在前门地区以外的就很少,像吉祥、长安都是后来晚清的时候慢慢在内城又出现的。清朝年间,最鼎盛的戏院都云居在前门地区。娱乐业,所谓的“吃、喝、玩、乐”。商业发达了,娱乐业也必须得跟上。你看咱们现在建的商城,大都盖影院,为什么?就是商业跟娱乐要交织在一起,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清朝政府要求内城的汉人官员一律迁出内城,不能在内城住。因为清朝是旗人的天下,所以对汉人的官员实际上是不信任的。汉人的官做得再大,也得到城外去。当时城外离着内城最近的地方是哪?就是前门。这就更使得前门有发展的基础了。所以你看为什么前门地区的老会馆特别多、名人旧居特别多,就是因为清朝的这个政策。它无形中成为了促进前门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带动了前门地区娱乐业的进一步繁荣。

(三)

清朝末年的时候,前门火车站建成了。老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什么意思?就是火车开来了,商业自然就发达了,因为交通方便了。北京原来的交通全部都得靠大运河、靠漕运码头,现在有了火车。年的前门火车站,是当时北京城最早的火车站。火车站的钟楼原来在东南角,和前门楼子相应,形成了简单的建筑美学。

前门地区的发展,就跟我所说的这三个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关系到历史、地理、政治、交通。正因有这样的因素综合起来,前门地区想不发达都不行。

关于前门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是我小时候还见过的,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前门箭楼和门楼的中间是一个瓮城、一个半圆形的圆圈,把前后连接在一起。瓮城的目的是抵御敌人进攻。民国初年,朱启钤把瓮城两边的月墙给拆了,原来靠墙边建的都是店铺,就像靠着天坛城墙建的店铺一样。朱启钤为的是打通交通,因为月墙的道很窄,没法走汽车。东西两边还有两座庙,我小时候还在,西边是关帝庙,靠近西河沿、大栅栏那头,东边靠火车站的是观音庙,当时人非常多,上观音庙主要是求子。关老爷大家很崇拜,5月13日的关帝庙是非常热闹的,因为那一天有人说是关老爷的生日,也有人说是单刀赴会的日子,当天给关公敬大刀、骑大马。那刀是真的,特别沉,马是纸马。后来,关帝庙和观音庙都拆了,这些民俗也就没有了。前门地区拆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河不在了。我小的时候,原来河上的汉白玉桥还都在,国庆节还可以在桥上看天安门放礼花。过了汉白玉桥,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牌楼。

前门地区的繁荣发达,跟这样一个格局也是密切相关的。建国初期,月墙没有了,那些商铺有很多就迁到了前门大街的东西两侧。所以我才讲,时间积淀形成的历史街区,不是我们随便就可以重新建立起来的。哪怕对历史不深究,我们起码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应该珍惜这百年历史沧桑所形成的街区。过去讲东四、西四、前门,这三个街区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原因。前门地区变成今天的模样,首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历史的不甚了解。李健吾先生讲过,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侯仁之先生生前念念不忘的也是这条“中轴线”。如是,以前门大街为主体的中轴线南段,在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中的位置确实是不可取代的。

作者:肖复兴 中国著名作家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肖复兴:重温记忆里的北京与流年

——那门那街那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