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资源 >> 正文 >> 正文

阅读北京译文视通万里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2/31
北京青春痘诚信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313/8743214.html

古老的北京,璀璨的东方文化,一直都是外国人想亲密接触与了解的。

北京中轴线更是受到国外旅行家、史学家、美术学者和文学家们的青睐。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系列丛书之《译笔:视通万里》一书,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漉沙淘金,把外国人对中轴线的记载选裁下来,萃取精华,呈现给了读者。

王晓洁老师在角楼图书馆举办讲座

《译笔:视通万里》的作者王晓洁老师是北京市西城区高中英语教师,北京市西城区英语学科学科带头人,北京市西城区中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她在角楼图书馆举办了本书的分享会,讲座现场王老师旁征博引,介绍外国记录者们的生平和他们笔下的北京,为大家呈现出了斑斓众笔下不一样的北京中轴线。

巍峨壮观的北京南大门——永定门

早在一百年前,就有许多外国人倾倒于永定门的宏伟和壮观。他们夸赞这些漂亮无比的城墙和城门是多彩北京的并不开口说话的承载者。

永定门之大美风光,你只能站在它西侧的城墙顶上静静地观赏,才能领略得到,从这个方向望过去,所有建筑皆一览无余。在宽阔的护城河旁边,垂柳依依,芦苇挺立。

——喜龙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喜龙仁(-)

喜龙仁是瑞典人,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汉学家。

他出生于当时附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芬兰大公国,年轻时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读书,主修艺术史,后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聘为教授。在第一届弗利尔奖的获奖演说中,喜龙仁声称他最初是在波士顿美术馆看到中国画尤其是罗汉绘画时,对中国艺术一见倾心的。

嘉靖年的城砖

当喜龙仁的研究兴趣转向中国艺术后,他开始学习中文,甚至在大洋中乘船旅行时,他还坚持自学,此时的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年,喜龙仁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间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

喜龙仁在中国园林中

来到中国后,喜龙仁被中国城墙、园林、宫殿、雕塑和绘画的美深深打动,以至于宁愿放弃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职位,也要来探索中国艺术。其著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和《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两书,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最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外城东南角楼《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据了解,当时的文化名人胡适、梁思成、张元济、蔡元培、黄宾虹、张大千、庞元济、袁同礼等都与喜龙仁有过交往。鲁迅在致莫斯科著名的犹太人艺术史学者帕维尔·艾丁格尔的书信中给予了喜龙仁的专著《中国早期绘画》极高的评价。

永定门

沿着城墙底部的斜坡(中国人称之为马道)面上,到达墙头,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散步场所。

在这里,游客可以花上几个小时来欣赏那让人目不暇接的美景:

坐落在万绿丛中金光闪闪的黄色屋顶的庙宇和皇宫、绿色和蓝色琉璃瓦的屋顶、带有做工考究的前廊的红房子、隐藏于百年老树下的灰色小平房、带有华丽牌楼的商业大街以及一片片供牧童放羊的开阔场地。

啊!城内种种景象都近在眼前。

——喜龙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后世也有称呼喜龙仁为喜仁龙的说法,在讲座中,王晓洁老师做了几点解释。

王晓洁老师为大家展示了民国十八年()八月十日的内政部指令,官方文件上面明确写着“瑞典人喜龙仁”。

民国十八年()八月十日的内政部指

最后,王晓洁老师介绍,喜龙仁爱中国的壁画,甚至可以放弃本国的教授职位,不愿回去。

“喜欢中国,中国有一个寓意就是龙。”喜龙仁可以理解为喜欢中国的人,这样的话名字就不会记错了。

人类奇观——天坛

天坛向来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进入,清末有外国人记载,他在中国待了30年也没获得参观天坛的特允许可。年,英国派了几千名印度士兵占据了天坛,这也就给了一些外国人进入天坛参观的机会。

从国外记录者的文字中,我们得知,天坛西边的两排房子以前是乐师居住和存放供品的地方,民国后就改成无线电发射台和中央防疫处。

著名的北京龙须菜和益母草就长在这里。

谢福芸(-)

苏福芸,英国在华传教士苏慧廉之女,生于宁波,英国女作家。

苏氏父女年在北京创办了培华女子中学,当时能与之齐名的只有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贝满女子中学。

年,十二岁的林敬音(后改名林徽因)就曾在培华女子中学就读。

后来,苏福芸嫁给了英驻华使馆商务参赞谢立山,从夫姓改叫谢福芸。谢福芸在华游览了诸多名胜古迹,在《中国淑女》等书中留下了记录。

祭坛上的牛

年,张勋率“辩子军”逼走黎元洪,屯兵天坛,妄图扶植溥仪复辟。冯玉祥、吴佩孚等兴师“讨逆”,逐张勋遁入荷兰使馆,吴佩孚的士兵一时看守天坛。

谢福芸这当口儿做了一次天坛的游客。

我问跟着我的一个士兵:“你倚着白色的栏杆,让我给你拍个照行吗?”

他干脆地回答:“即使你给我钱也不行。”

我又说:“那我就光拍你,不用倚着栏杆行吗?当我回国后,就可以对着照片回忆起我见过的中国士兵了。”

听了此话,那士兵说:“那你得发誓把照片寄给我。”

我递给他一个信封,让他在背面写上他的名字、部队番号和邮寄地址。

他歪歪扭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通信地址,然后拉上同伴,倚靠着圆丘的白栏杆让我拍照。

后来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不但给他寄了照片,还给他的同伴也寄了一张。

——谢福芸《中国淑女》

中国士兵和外国作家,就这么建立了一段不俗的中外书信友交流的友谊。

苏珊·汤丽(-)

苏珊·汤丽是英国财政大臣之女,后嫁给英国驻北京公使。

年,苏珊的丈夫被任命为英国驻北京公使,作为夫人,苏珊随同来华,结识了慈禧等皇室贵族,游历中国多地。

年回国后,苏珊根据这段经历写成回忆录《我的中国笔记》出版发行,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天坛之圜丘坛

对于天坛,苏珊也有一段回忆,她记载,冬至和夏至,皇帝都要前往天坛祭天。这个祭天的队伍就成了北京城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前门大街一路向南,这条大街上全是车轮轧过之后留下的深沟,里面还时常积满泥沙。皇帝祭天时,平民百姓是不准观看的,沿街店铺都要关闭门窗,街道口上都要挡上蓝色的帷幕,来阻止胆大的人和外国人观看。

祈年殿维修

年春天,苏珊·汤丽在离前门不远一家店里有幸“偷窥”到了这壮观的场景:

这家店铺是经历过年那场战争后新修的比较现代化的建筑。它在传统的纸窗户的中间镶嵌了一小块玻璃,我们正好可以透过这块玻璃往外窥视。

……然后光绪皇帝的肩舆出现了,肩舆上有各种明黄色的饰物,皇帝身着亮蓝色的丝绸龙袍,头戴貂皮帽。轿夫共有三十二名,十六名在前,十六名在后。

……骑着高头大马的醇亲王跟在皇帝肩舆的后面,他是皇帝的兄弟,就是年奉命前往柏林为克林德的死向德国政府道歉的那位亲王。

再后面是由六匹装备了明黄色鞍韂的马组成的马队。皇帝在这支队伍的护送下,前往神圣的天坛内的斋宫,在那里斋戒、静坐,让自己的内心净化,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之情。

祭天队伍刚离开,躲在各处的人们就都冒了出来,重新活跃在大街上。不足五分钟,做买卖的摊子、棚子又都支了起来,街上又恢复了原样。

——苏珊·汤丽《我的中国笔记》

年庚子之变后参观紫禁城

紫禁巍巍,红尘万丈——故宫

古代中国称北极星为紫微星。

法国外交官及汉学家微席叶先生曾说,紫禁城的“紫”是对北极星的文学隐喻。正如北极星被视为整个宇宙的中心那样,紫禁城被认为是整个世俗世界的中心。

庄士敦(-)

庄士敦,苏格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教师。

年庄士敦来华,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国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年,庄士敦被聘为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的老师,年返回英国。

在紫禁城的这几年,除了自己的学生溥仪以外,庄士敦还或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慈禧、袁世凯、辜鸿铭等历史人物。

从左至右:庄士敦、溥杰、润麒、溥仪

慈禧太后的一生都在被那些保守派的人所利用。她最大的缺点就是爱慕虚荣,即使没有人对她阿谀奉承,她自己也会自吹自擂。她曾经对德龄公主说,她是绝顶聪明的女人,没人能及。

慈禧太后喜欢别人把她比作维多利亚女王,更愿意人们把她比作伊丽莎白女王。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尊师重道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皇帝的老师除了享有某种特权外,地位也很高,不亚于执政大臣。这点,身为外国人的庄士敦很难理解,他的学生溥仪写的一手漂亮字。溥仪还专门写了一幅扇面送给庄士敦。

溥仪亲手写的扇子送给庄士敦

皇帝和他的弟弟溥杰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天分。他们年幼时在艺术方面已很出色,两人不仅擅长书法,绘画技艺也很出色。人们称赞他们写的字内功深厚。

溥仪极具幽默感,经常画一些小漫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几年下来,我收集了不少他的漫画。这些画基本上是他的随笔写意,有的是奇闻逸事,有的来源于报纸上的故事,还有关于宫中生活的趣事。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溥仪在房上留影

在庄士敦的记载中,我们还发现,溥仪原来也是有过英文名的。

随着认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皇帝想让我帮他取个英文名字,用于给我或西方人的信笺上,最后皇帝在我列出的众多名字中选中了亨利这个名字。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除此之外,庄士敦还在书中对溥仪的生父醇亲王做了描述,认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和蔼可亲的人,但他不适合处理国家大事。

自从他当摄政王以后,许多心术不正的大臣经常蒙蔽他,致使他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据说,庄士敦还介绍汉学家喜仁龙入宫摄影,教溥仪如何拍摄。

溥仪和泰戈尔

年,泰戈尔应一个文学组织的邀请来到北京,庄士敦请求小皇帝邀他进宫,接见了这位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凯瑟琳·卡尔(-)

凯瑟琳·卡尔是美国女画家,曾为慈禧画像,在20世纪初创造了两项空前绝后的世界纪录:

她是唯一在中国宫廷之内持续住了很久的外国人。

她是唯一替尚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

年,凯瑟琳来华,在美国公使夫人的推荐下为慈禧画像,在画像的九个月期间,她基本上都住在紫禁城,并完成了四幅西太后肖像。之后,凯瑟琳发表了巨著《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

凯瑟琳·卡尔为慈禧画的像

太后从轿子里出来,走向石板路旁的葫芦架。葫芦寓意很好,中国人都喜欢,太后更稀罕此物,所以宫中种了很多葫芦,还冠以好听的名字“宫廷葫芦”。宫廷葫芦的形状是两头一样大小,中间有细细的脖子。这些葫芦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一英寸,大的有十二英寸,小的看上去更精致……

有人为太后放上一把椅子,太后坐下后,命人摘下她看上的葫芦。她自己选了一个,给女官四格格一个,给大太监李连英一个。然后他们开始刮去葫芦的表皮,太后的小手优雅地前后摆动,不一会儿,就把葫芦刮得干干净净。

——凯瑟琳·卡尔《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

葫芦刚摘下来是不能直接盘的,要阴干后用竹片或别的工具把外面的一层像蜡一样的硬皮刮去。刮葫芦这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刮一半了过一会再刮,这样葫芦的皮色就不均匀了。

凯瑟琳虽是外国人,但对刮葫芦这些细节描述的清晰又生动。

风土民俗,百姓生活

北京中轴线是帝王之轴,也是民生之轴,轴线附近有着大大小小的商街和民居。在《译笔:视通万里》一书中,外国记录者们为我们还原了一百多年前的景象。

多萝西·格雷(-)

多萝西·格雷,美国女摄影家,年在北京居住。

多萝西在《穿过月洞门》一书里真实地记录了年,她和丈夫在北京四合院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天,我们去哈德门大街上的一家美国药店买些抗寒的药,想在北京寒冷的季节到来前,先服用一些,以提高免疫力。我们顺便问药剂师,他是否知道有要出租的房子。无巧不成书,他还真有这方面的信息。

根据他的信息我们前去看房,这个房子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藤萝爬满了院墙,透过弧形的月亮门,可以看到院子里的窗户。窗户是红木的,糊着透明的窗纸,屋顶房椽子露在外面的一头被涂成鲜艳的绿色,上面有浮雕,门柱上则雕刻着莲花。这是个不太大的宅子,有两个向阳的院子,有五间正房,还有厨房和用人住的房子。这里竟然装有电灯和自来水!

——多萝西·格雷《穿过月洞门》

哈德门(崇文门)内沿街商铺

租好了房子,就该买家居用品和食材了,在书中,多萝西也有过精彩的描述。哈德门外的瓷器市场里应有尽有:

有瓷质的圆凳、大理石浴缸、黏土砂锅、成摞捆好的盘子。我们买了饭碗、茶叶罐、调味品小罐,还买了一口大水缸。然后我们继续在其他店里买了小碟、小碗、大盘、大碗和汤碗。有点遗憾的是,我没有买到带把儿的水杯和非中式风格的餐具……

——多萝西·格雷《穿过月洞门》

在圣诞期间,多萝西还在哈德门大街买到了火鸡。

圣诞节期间的哈德门大街更加热闹,关在柳条筐里的火鸡扑棱着翅膀。卖家会抓起一只鸡的翅膀,将其拎出筐外,让顾客看,并熟练地给鸡称重。有的买家也会捏捏鸡的胸脯,看看其细嫩程度。集市上还有吊挂着的野兔,也有鹿肉,还有牡蛎等贝类的海产品。

——多萝西·格雷《穿过月洞门》

立德夫人(-)

英国人,随夫来华20年,是一位活跃的外交夫人和知名作家。

立德夫人和丈夫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经常到各地游历。她亲眼看到中国妇女缠足的痛苦以后,年,立德夫人在上海组织成立天足会,为反缠足运动四处奔走呼号。几年中,她几乎走遍了中国南方的所有通商口岸,还曾拜访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寻求支持。

胡适称她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个恩人”。

除了反对缠足解救妇女,立德夫人还著有《我的北京花园》等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我的北京花园》里,她就曾记录过北京的宠物狗:

北京有几种有名的狗,如巴哥狗、北京横及袖笼狗。有位上校从北京皇宫中带回一只狗,其品种罕见,这狗个头不大,大约12磅重。它的毛是浅黄色的,扁平的鼻子,大大的、黑色向外突的眼睛,又厚又长几乎垂到地面的毛,短粗又略有点弯曲的腿,有人称这狗为狮子狗。

北京狮子狗

宫里还有很多京巴,它们身材小,大眼睛,耳朵贴在头两边,尾巴像松鼠一样向上翅着。慈禧太后比较喜欢肉桂色的狗。宫里的每条狗都有专门的宫女服侍。另外京巴狗还很勇敢,程度近乎野蛮。若是没有人理睬时,它就会装出一副伤感的样子,一旦有人亲近,它则会摇头摆尾。

——立德夫人《我的北京花园》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美国记者、作家。

20世纪20年代格蕾丝游历中国,积极投身社交活动,他采访了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体黎元洪及其夫人,还在宋庆龄、宋美龄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给我们留下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

她的著作《中国灯笼》一书由江湖至庙堂,自市井到深宅,以女子为主线叙述了处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的冲破籓篱的真女人以及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的历史真实一角。

想在北京找到女性参政议政的源头,就要去西城区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旧影

在被女子师范学校的年刊上,格蕾丝发现了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我们承认,性别因为其基础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正在制定方针政策,努力将学校发展成为女子大学,使女性的独特能力在学校得到发展。今后学校的重点是增加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及艺术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既能成为合格的母亲,又能胜任教师工作。”

我从这段话看出,他们所谓的下一步发展的先进理念,至少落后西方观念两代。现在的西方,即使人们认为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对于职业选择已不再是考虑的重点。

只要机会均等,女性经过一定的训练,同样可以达到男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最近,就有一位女子在牛津数学优等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中国灯笼》

17位作者,国籍不一,视角不同,这本《译笔:视通万里》通过外国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中轴线。

中轴线博大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本读不尽的百科全书,令人望之弥深,令人读之兴叹!

中轴线是北京的脊骨,过去不得了,将来更是不得了——盛世清平,气脉沛然,一定会更加壮丽而辉煌,繁华而昌盛!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系列书籍的讲座在角楼图书馆还在继续!

文/角楼图书馆根据讲座内容整理,图/选自《译文》北京出版社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