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晨
编辑
北方
老北京人口中的「楼燕儿」一身黑褐色羽毛,学名为雨燕。雨燕的四趾全部向前,无法在平地站立,一旦降落则很难起飞,因此多栖居在北京的古建筑梁缝里。
上世纪50年代,旧城改造的历史进程下,不少古建筑被拆。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4年,地安门被拆,随后是朝阳门、崇文门、阜成门、东直门,直到西直门——与之伴随的是北京雨燕的数量从上世纪的上万只减损到如今的三四千。
为了找到能代表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形象,「数字中轴」项目团队翻阅了大量资料,直到「邂逅」了北京雨燕——「整个中轴线的保护与复原,其实也是在为雨燕修复它的家」,北京雨燕,就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正阳门箭楼也曾是雨燕的栖息地。作为北京最高大的箭楼,它戍守在天安门南端。这里举办过解放军入城仪式,也向公众开放展览。01年1月9号,这座古老的城楼被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推进的「数字中轴」项目点亮。
晚七点,箭楼外的前门大街上,为跨年准备的各种灯饰挂了起来,游客来往拍照。箭楼内,修缮一新的小红楼里搭起了台子,主持人春妮上台开场后,一段动画视频做了开场:一只雨燕飞过北京中轴线,开始介绍中轴线上的那些故事与记忆。
做成大IP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历经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梁思成曾感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一种空间概念。」
从事文遗保护研究的吕舟喜欢从建筑秩序看一座城市。古罗马时期,城市围绕供众人聚集讨论的广场构建。北京中轴线则构建了一种左右建筑群严谨对称,以中为尊的秩序。在他眼里,中轴线代表了东方式的理想都城结构。
南边的珠市口、天桥买卖热闹;天安门、故宫肃穆庄严;南锣鼓巷、什刹海堆满了胡同四合院,聚集来往游客;中轴线上的每个段落都有独属的性格、不同的内涵。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早在年就启动了,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年,申遗才全面推进。
作为申遗文本的的负责人,吕舟就是从这时开始介入,工作量庞大,国内百余名专家和几十个国际专家陆续加入了团队。为了争取在04年内实现申遗,项目需在03年进入考察验收期,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整个0年,将是申遗工作的攻坚阶段。
而攻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怎么呈现」,其中包括数字展陈(申遗的必要选项之一)、对数据的收集、汇编和深度分析,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的项目合作就缘起于这项需求。
建设「数字中轴」、与文物遗迹和公众打交道的动态交互过程中,腾讯能够收集各项关键数据与变化,分析中轴线对北京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拉动效应,评估大众理解认知并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为申遗调研与文遗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腾讯SSV负责人陈菊红就「数字中轴」项目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从普遍性价值到社会知识的转换,二是让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的触达社会大众,传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各项工作还在持续展开,留给他们的时间还有一年。
腾讯与故宫从年就展开了合作,古画会唱歌等刷屏级作品开启了故宫的「新文创」时代,在疫情期间上线「数字故宫」的小程序也将原先一千多万的访问量提升到了上亿级别。半个月前,「『纹』以载道」腾讯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则落地深圳,他们合作还在继续。
凭借在策划传播和数字化方面的优势,腾讯赢得了北京市文物局和申遗办的信任,成功参与了「数字中轴」项目,并将全程参与后续申遗工作,用技术赋能全链条。
从技术赋能到集成式创新
科技一直在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3D建模的史料留存,打破时空距离的「线上展」,AR、VR沉浸式项目让体验升级……将「老东西」盘活,让它们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是文遗传承中的难点与痛点。
究其原因,文遗产业缺少懂技术的「人」。因此,与科技公司合作成了一个不错的选项。
01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SSV(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事业部)就「数字中轴」项目达成协议。
李汶轩牵头的「数字中轴」项目组人数并不多,为了提高项目运作的效率,她和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接和确认需求,而后迅速划分出所需的各项支持,在腾讯内部调动相应的资源。需求越清晰越细致,各部门的工作更明确,效率也能更高。
10月,腾讯「数字中轴」项目组开始与文物局和申遗文本团队对接。年底,「数字中轴」正式启动仪式上,腾讯发布了「云上中轴」小程序1.0版,上线了首套以「雨燕」为形象的数字藏品。而这些产品的操作时间,仅仅只有一个月。
举办发布会的正阳门箭楼内部
这次「数字中轴」项目,腾讯的工作将围绕中轴线「数字展陈」、「IP强化」、汇编「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版块展开。
「云上中轴」小程序是「数字展陈」线上展的一部分,目前小程序已经上线中轴地标、中轴地图、中轴变化、数字典藏等内容,后续内容生态还将持续丰富。腾讯设想通过刘秉忠、蒯祥、梁思成三位不同时期的北京中轴线建设贡献者的视角,讲述中轴线建设和演变的故事;在小程序地图版块的不同遗址点,设计以放置模拟经营为核心的小游戏;用长画卷沉浸式场景,还原不同时期中轴线的历史风貌等等。
集团内不少业务部门都参与到了其中,比如腾讯地图下属的「智慧景区」团队。为了让中轴线更完整,团队绘制了整个二环以内的区域——相当于86个故宫那么大。规模与复杂程度都超出以往。目前地图已经绘制完成,正在审核,预计会在今年一季度上线。
腾讯游戏团队则在项目中引进了很多应用在游戏里的前沿技术。具体应用到这次项目中的,有PCG程序内容生成(可加快互动游戏的更新),物理仿真(能够逼真地还原中轴线四季不同的景观),自研引擎(作为数字展陈的底层支撑)等。
「当前这些商业引擎,基本上只能做到几万面」,游戏团队的负责人邓大付说,「现在我们的自研引擎,已经可以支持到几亿到几十亿规模3D模型的实时渲染和加载。」
邓大付所说的「面」是衡量3D建模精细度的指标,面数越多,3D模型也就越精细。这项技术也将运用在中轴线古建筑的建模上,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建筑,也能更细致地领略高超的建筑技艺。
款各不相同的雨燕数字藏品是发布会上的一大亮点,在上线一小时后就被领完。腾讯的区块链技术让数字藏品体系成为可能。
在发布会后,小程序的右下角还悄悄上线了以主持人春妮为形象的AI百科,支撑它答疑互动的则是腾讯的知识图谱。
发布会当晚领取的数字藏品
「坦率地讲,我们也踩过坑,只不过因为我们坑踩得早,就能把这些教训变成经验」,王朝阳是数字文化的首席架构师,他们的信心来源于腾讯提供的「底座」的能力。「腾讯在各个方面都有积累,而后将各种能力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底座』」,「云上中轴」才能够在短短一个月内上线。
在未来的规划中,腾讯云和腾讯安全将提供云计算和安全的支撑,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将参与打造数字中轴线的沉浸式体验。腾讯将用数字技术让中轴线动起来,AR、VR、体感交互等技术让人能身临其境,与洛天依那样的虚拟人交互。
除此之外,腾讯与北京市文物局还将开展IP共创计划,将游戏打造成面向用户的开放创作平台。
传播与传承,靠我们一个还不够
对于「数字中轴」项目来说,很多时候相较于技术,如何理解文化的难度反而更大一些。
在考虑数字展厅的选点时,项目组原本并不理解文物局为何首推先农坛,毕竟它跟故宫、天坛这些热门的景点相比,在民众当中并没有那么高的「声量」,很难保证传播的效果。
实际上,先农坛有很多故事。封建时代,每年皇帝会亲耕这块地,一为祭祀太岁,二是祈求自然神灵庇佑。先农坛旁边的石碑,刻着明清两代各个皇帝到先农坛的次数,从谁去得更勤可以推导哪个皇帝、哪个朝代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65.html